创新理论与创造力素质开发讲座提纲

讲师:秦骏伦 发布日期:11-28 浏览量:1024


创新理论与创造力素质开发

(一天讲座提纲)



1. 认识创新:

1. 创造,创造力与创造学:



创造的定义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广义的事物),创造不仅意味着成果,还意味着行

为、精神、事业。创造的特征是与众不同、前所未有、第一个。创造是人的本能,是人

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的大脑的功能的体现。创造是人类最高尚的事业,每个人能够

留给后人的则唯有创造。创造万岁,这是永恒的真理。



创造力是创造主体(个人或团体、企业、国家)的创造能力,是创造主体在创造活动中

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想前人所未想)及为

实施创造所需要的一切能力(干前人所未干)的总和。创造力是创造主体最重要的能力

,反映了创造主体的素质的高低,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创造

力是一种增值型的资源,越用越多,越用越好,永远不会枯竭。



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原理:

(1)创造力人皆有之。

(2)创造力是一种潜力,能够开发,也必须开发。

(3)创造力开发潜力无穷,必须同时开发左、右大脑。



创造力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表现,创造力包容着智力,创造力比智力更重要





创造学研究人类创造活动的规律、原理、过程、特点与方法的科学。是一门软科学性质

的横断科学,是“聪明学”、“智慧学”。



2. 创造与创新:



创新是创造的一种,是创造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具体运用,创造包容创新。创新的标志

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社会领域的创新可以细分为理论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创新、思

路创新等等。其中。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龙头。



经济领域的创新即企业的创新,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教授给出的权威定义:“创新

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

它包括以下5种情况:

(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新的质量;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

(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如

果把熊彼特教授给出的这5个方面的创新归纳起来,则是对应于企业的三大系统(经营系

统、管理系统、技术系统)的三大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又

可以细分为商品经营创新(市场创新)、资产经营创新、资本经营创新三类;管理创新

又可以细分为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企业文化创新三类;技术创新则包容知识创新(基

础理论创新)。



经济领域的创新与社会领域的创新密不可分,必须通过正确的理论创新指导下的全体员

工的精神创新、观念创新及思路创新,才能开展好企业的经营创新、管理创新及技术创

新。



由于创新是社会与经济不断向前的具体概念,因而创新与更为广义的创造相比,也有着

一定的区别:

(1)企业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落实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创造则不一定以市场为导

向、以生产力的提高为标志,只要是前所未有的第一个即可。因而发明是创造,但不一

定是创新;技术进步也并不等于技术创新。

(2)创造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反向的创造;创新则只能是有利于

社会进步的正向的创造。

(3)创造可以是改进,也可以是对原有事物的彻底否定;创新则是对原有事物的辩证的

否定,螺旋的上升。

(4)创造可以是个人行为或群体行为;创新则只能是群体行为,是系统工程。



3. 创新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

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不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创新对国家的意义。

创新对企业的意义。



创新对个人的意义:人才学认为人才的标志并不是文凭、学历与职称,而只能是具有创

造精神、创造能力,投身于创新事业,作出或正在作出创造性成就的人。



从人才学的角度看,人才是呈金字塔结构的。人才金字塔从下而上分别是人口、人力、

人员、人才、人杰。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内涵则是提升人的层次,即把人力开发成人员

,把初级人员开发成高级人员,把人员开发成人才,把人才开发成人杰。而其中的关键

则在于人才素质的提高。人才素质则又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素质金字塔从下而上则是身

体、知识、技能、思维方法、观念、精神品格(自上而下分为德、智、体三大类,其中

精神品格加上观念则是觉悟,思维方法加上技能则是能力)。人的素质中,觉悟比能力

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身体则是基础。

4. 创新的本质:



创新代表着人类社会与时代的前进,意味着新的精神文明与新的物质文明,是对一切旧

传统的辩证的否定。



创新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是对旧的平衡的不断破坏,而用新的文化、新的生产

力、新的社会进步来推动历史的前进。



2. 学会创新:

1. 战胜自我,树立良好的创造精神:



树立创造意识;提高创造欲望;要自己看得起自己;理想、信念才能带来意志与毅力;

要正确对待环境(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不要提意见,要提建议;不要发牢骚

;创造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创造做起;要有自我目标,要自找压力;不

要自我封闭自己的专业领域,为了实现每个时期的创造目标,不要怕改行;不要为个人

名利而患得患失;干什么都要与众不同;要重视信息收集与积累。

战胜自我的具体要求是战胜自满、战胜自卑、战胜私心杂念、战胜习惯。

2. 开展换脑筋工程,更新传统观念:

1.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换三种脑筋:



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这一组对立面中,要换计划经济观念;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组对立面中,要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在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这一组对立面中 ,要换自然经济观念。

自然经济观念是市场经济更加本质、更加深刻的对立面。

其具体表现为:

1)因循守旧,封闭保守。

2)短期行为,片面讲包。

3)小打小闹,小富即安。

4)诸侯经济、家族经济、关系经济。

5)片面强调勤劳致富,不重视科学技术。

6)轻商、轻服务的自然经济产业观念。

7)农民起义“均田地”的平均主义分配观念。

8)“人多好干活”,惯于打人海战的效率观念。

9)“酒好不怕巷子深”,没有广告意识。

10)讲精明,算小帐,并不高明。

11)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的组织人事观念。

12)文人相轻的人际关系观念。

13)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的小生产决策作风。

14)唯书、唯上、唯权威,不讲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2)市场观念:要真正建立起“市场是领导,市场说了算”的市场观念,必须摆正以下5

个关系:

1)摆正市场与起义的关系,先研究市场,后研究企业,以销定产并不先进。

2)摆正市场与资金的关系,资金只是现象,市场才是本质。

3)摆正市场与资源的关系,不要片面强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资源发展资源经济

。”

4)摆正市场与技术的关系,技术只是工具,技术不能导向。企业里应该有三类工程师配

套:概念工程师、技术工程师、销售工程师。

5)摆正市场与生产的关系,生产不是一线。

(3)开放观念:对内开放是开放的基础,是最为重要的开放;对外开放不能打政治仗、

政绩仗,必须按“积极、合理、有效”六字方针干。



3. 学会创造思维,做创造的强者:



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思维是一组相对概念。常规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习惯性、单向性、单一

性、逻辑性;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独特性、多向发散性、多数量性、连动性、综合

性、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密切结合性。



逻辑思维并不错误,十分周密、十分严谨,是非常有效的重要思维方式,包括判断、推

理、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逻辑方式。但是单靠不能出

格的逻辑思维是难于实现创造的。爱因斯坦指出:“创造并非逻辑推理之结果,逻辑推理

只是用来验证已有的创造设想。”



非逻辑思维是超出逻辑思维的思维方式的统称,它们无需严谨,不讲逻辑,甚至说不出

什么道理,但能够极大地拓宽思路。非逻辑思维的类别也很多:从思维的内容与由来分

,包括形象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从思维过程的形式特点来分,包

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等;从与常规思维的思路方向来分,包括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等

;从思维的整体特点来分,包括立体思维、超前思维、开拓型思维等等。

非逻辑思维的主要方式:

(1)想象:想象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

源泉。”

2. 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跳跃式思维方式。

(3)直觉:是一种不经过逐步分析便茅塞顿开的思维方式,往往讲不出道理,却有宝贵

的结论,是一种潜意识。

(4)灵感:是一种顿悟型的潜意识活动,灵感产生的条件是必须先有“踏破铁鞋无觅处

”,才能有“得来全不费功夫”。

(5)逆向思维:有意识地从与常规思维相反的方向去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6)侧向思维:走既不是正向也不是逆向的第三条道路去考虑问题,从较远领域的信息

取得启发的思维方式。

(7)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应该成对使用,先发散,后集中。发散

思维是多方向、多数量、立体型、辐射型地拓宽思路,没有框框地先求数量;集中思维

则是紧接着发散阶段的从数量到质量的思维阶段。从发散到集中可以多次反复,从先拓

宽思路到解决问题。

4. 高水平创造不多的原因与对策:



高水平创造系指革命型的创造,而不是改进型的创造。高水平创造不多的思维原因在于

人的思维惯性,往往习惯于用前人创造的终点来作为自己创造的起点,结果得到的则是

继承型的思路。运用还原技法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思维惯性。



还原法也称原点回归法,具体法则是把创造发明的起点从前人创造发明的终点改移到创

造发明的原点(该创造课题最原始的出发点)上去,然后从创造发明的原点出发,先发

散,后集中,从数量中寻找最佳方案。

5. 消费型商品的高附加值开发——工业设计:



消费型商品的开发,应实现既人见人爱的畅销,又有高附加值的经济效益。传统的技术

设计仅以技术为导向,往往只考虑物与物的关系;工业设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求从

消费着的角度来搞开发,协调人与物的关系,让商品人见人爱。



工业设计的定义:“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它的目的在于决定产品的正式品质。所

谓正式品质,除了产品的外形和表面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决定产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以获得一种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满意的整体。”(1964年国际工业设计教育讨论会提出

)。



工业设计是一门以商品的创新构思为核心(创造学),以商品的技术设计为基础(硬科

学),以商品的外观设计为重点(艺术学),以商品的营销策划为关键(营销学)的新

型的综合性设计科学。



工业设计的要点:情感设计(什么都为你想到了);情趣设计(让产品变得更好玩);

多功能并简单化设计(傻瓜型);文化价值设计(给商品增加文化附加值);绿色设计

(节能、环保、回归大自然)等等。

6.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功训练——一日一设想:



创造学是实践科学,如果脱离实践训练则必然一事无成。一日一设想是开发创造力的最

佳实践训练方法,无需任何条件,却能迅速提高创造意识,有效地开发创造潜力,为自

己的日常工作积累智谋,还有利于培养和发现自己的习惯性的创造性思维环境,更能够

健脑、抗衰老,有百利而无一害,但贵在坚持。



分享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