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生與幸福之門

讲师:王平 发布日期:09-29 浏览量:1467


健康養生與幸福之門

------王平

【課程目標】 古人曰﹕“壽從樂邊生” ﹐以德養生、以食養生、以愛好養生﹐將成為人們學習生活、工作、學習的重之重。

【課程時間】 半天 ( 三小時 )

【師資簡介】 王平教授-----系國學大師周士琦先生的關門弟子,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大學信息學院、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人民大學、中華女子學院等院校總裁班特聘國學教授。

王平老師在智慧女性的培訓和親子教育,培訓“独一代”“独二代”“富二代”“官二代”教育以及家庭和諧等方面頗有影響,曾多次在清華、北大的女子學堂授課,很受歡迎!

【課程大綱】

一 以德養生是幸福家庭的礎石

何謂幸福?心靈的安靜是最幸福的。古人曰﹕“安樂值錢多金錢不足貴” ﹐就是說人一生快快樂樂是最幸福的﹐並不是有錢就幸福。蘇洵曰﹕“唯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這句話講靜能使人成事﹐《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古之聖賢爲何強調“靜”﹐因爲心靈安靜不僅能打通人的七經八脈﹐還能使人長命百歲﹐家庭和氣蒸蒸﹐事業蒸蒸日上﹐爲何人心靈安靜了有如此大的功效呢?因爲中華人民的根是“靜”字﹐以靜養生是人們通向幸福之門的必然之道。那麼“以靜養生”與“以德養生”有何關係呢?如何做一個心靈安靜的人?……通過以德養生的講述﹐使學員遠離抑鬱癥、焦躁癥、失眠﹐真正感受到壽從樂邊生的益處。

二 以食養生是幸福家庭之門

古人曰﹕“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句話是說嬰幼兒時期的成長決定人的一生﹐飲食亦然﹐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曰﹕“飲食者人之命脈也” ﹐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乃中華烹調之圣書……﹐常言道﹕“吃爲己﹐穿爲人” “病從口入” 子曰﹕“不時不食” “不多食”等等這些聖人之語皆是飲食的至理名言﹐說實在今人按方抓藥即可健健康康﹐可如今物性不良之事頻頻出現﹐如何防患于未然?通過中西方飲食文化不同規律講述﹐中國人怎麼吃才能遠離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做到真正意義的以食養生。

三 以愛好養生是幸福家庭的常青樹

人的有心理愛好﹐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這是最高級的休息。蘇軾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

譬如﹕心理喜愛讀古典詩詞的人﹐去公園玩的感覺和不懂古典詩詞的人不一樣﹐春天的“桃紅柳綠”﹐“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使生活充滿了詩情畫意﹐若沒有這些心理愛好﹐遊園就是死氣沉沉的。

譬如﹕心理喜愛傳統戲曲的人﹐通過五音給大腦皮層按摩使五臟安靜下來﹐能達到最佳養生的效果﹐古人有“吟詩”“唱詞”之說﹐一唱解千愁﹐長期喜歡唱戲的人﹐也會遠離焦躁癥、失眠、抑鬱癥的。

譬如﹕心理喜愛琴棋書畫的人﹐常聽古琴、古箏﹐聲音古樸、不華麗﹐五音節有安撫神經的功效。

譬如﹕心理喜愛練書法畫畫的人﹐自古書畫家皆是長壽的﹐毛筆是一種藝術﹐焚香寫字畫畫﹐精力高度集中﹐有意境﹐常年用毛筆寫字畫畫﹐能使人達到全息的效果。

譬如﹕心理喜愛讀書的人﹐看書是最高雅的享受﹐是最好的休息﹐給自個安定﹐唯獨看書文字給人一種想像力﹐念書還可以增強人的記憶力……。

總之﹐有心理愛好的人能使人心曠神怡﹐精力精中﹐在全息中調節身心﹐人往往在這樣的愛好中不知老之將至﹐這才是真正的健康養生呢。

分享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