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促进法深度解析与实战应用》
讲师:刘国文 发布日期:07-17 浏览量:85
《民营经济促进法深度解析与实战应用》
律师视角下的企业发展与风险防控
主讲:刘国文老师
【课程背景】
为了明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总体要求,从公平竞争、投资融资、科技创新、规范经营、服务保障、权益保护、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营造有利于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制定了民营经济促进法。
这是一部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利工具,很好的掌握和使用,可以助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课程收益】
中层管理者:掌握法律赋予的“尚方宝剑”,在招投标、账款催收等场景中主动破局;
企业决策层:构建“政策+法律”双轮驱动模式,将合规成本转化为竞争优势;
全国性视角:突破地域局限,理解统一大市场规则下的跨区域经营策略。
强化减少损失、规避风险的同时创造价值,学习用法律赚钱
【课程对象】
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企业储备管理人员、法律合规从业者、企业法务、人力资源岗位等
【课程方式】
知识点精讲+经典案例解读+核心条款分析+图表解析
【课程时间】
0.5天(6小时/天)
【课程大纲】
模块一:《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背景与核心突破
1. 课程一、法律出台的历史意义与政策脉络
立法必要性
从“政策主导”到“法治化保障”的转型
核心目标:破除所有制歧视、构建全国统一市场、强化权益保护(《促进法》第三条、第四条)。
2. 二、特色和亮点
突出思想引领。
坚持平等对待。
强化法治保障。
注重问题导向。
3. 课程二、民营经济促进法概述与十大关键条款解读
民营经济促进法概述
法律构架
各章节概述
4. 二、十大关键条款解读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第十条)
核心内容:明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民营经济组织可依法平等进入,禁止地方政府增设隐性门槛。
法律意义: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非禁即入”原则,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所有制歧视。例如,山东某燃气公司诉行政审批局案中,地方政府增设资质要求被法院判定违法。
案例:企业可依据此条款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诉地方隐性壁垒,并利用《市场准入争议申诉流程图》维护权益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第十一条)
核心内容:要求各级政府制定涉及市场主体政策时需通过公平竞争审查,定期清理妨碍统一市场的措施。
法律意义:防止政策文件中的歧视性条款,例如某地招投标中“本地企业加分”规则被清理。
案例:企业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违反公平竞争的政策,并参考最高法院关于“隐性歧视”的司法解释维权
公共资源交易平等原则(第十四条)
核心内容:招标投标、政府采购不得限制或排斥民营经济组织,明确公共资源交易需公开透明。
法律意义:解决实践中民营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陪标”现象。例如,浙江某市以信用评分替代业绩加分,提升民营企业中标率。
工具:建议企业使用区块链存证技术固化投标证据,防范数据篡改风险
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第二十条)
核心内容:要求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提升不良贷款容忍度,完善尽职免责机制。
法律意义: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如江苏“苏科贷”模式将科技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提升至5%。
工具:优先选择与政府融资担保机构合作的银行,并利用应收账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支持参与国家重大技术攻关(第二十八条)
核心内容:鼓励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法律意义:上海科建公司通过G60科创走廊进入大飞机供应链,获专项补贴超亿元。
工具:企业可申请“专精特新”资质,优先获得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1%)。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第三十三条)
核心内容:加大对商标、专利等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实施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
法律意义:典型案例包括蓝月亮商标侵权案获赔1000万元,强化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创新保护。
工具:企业应建立商业秘密分级管理制度,并定期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知识产权风险审计。
禁止滥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第六十三条)
核心内容: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犯罪,禁止以刑事手段干预正常经营活动。
法律意义:解决民营企业主因合同纠纷被刑事立案的“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例如,冉某再审改判无罪案厘清职务侵占罪边界。
工具:建议企业建立内部合规审计制度,保留完整交易记录以自证清白。
范异地执法协作机制(第六十四条)
核心内容:禁止为经济利益滥用异地执法,建立跨区域执法协作制度。
法律意义:某建筑企业因跨省重复检查提起申诉,最终推动建立执法协作白名单。
工具:异地经营时提前向当地工商联备案,利用《行政诉讼证据准备清单》留存执法记录。
政府账款支付刚性约束(第六十七条)
核心内容:明确政府、国企拖欠账款的法律责任,建立账款催收司法救济路径。
法律意义:某建筑企业通过诉讼成功追回3000万工程款,最高法院明确“背靠背条款”无效
工具:企业可参考《工程款催收三步法》,结合律师函模板与诉讼保全指南高效维权。
政企依法履约与权益救济机制(第七十条)
核心内容:要求各级政府依法履约。
法律意义:为政府爽约赔偿提供了依据。
工具:企业可通过律师函、情况反映、投诉、起诉等各种法律渠道维护自身权利。
模块二:民营企业合规“雷区”与刑事风险防控
1. 课程三 招投标与政府采购中的法律陷阱
风险点:地方保护主义、资质审核加码
应对策略:
法律武器:《促进法》第十四条禁止排斥性条款。
工具包 :《投标文件法律审查清单》
案例:浙江信用评分替代业绩加分模式。
2. 课程四 账款催收实战技巧-催收“三步法”
律师函模式:结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第六条。
诉讼保全指南:如何利用财产保全冻结对方账户。
非诉调解路径:工商联调解平台的应用。
3. 课程五 合规责任与刑事高发罪名
民营经济组织及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第七十五条解读
第七十六条解读
高发罪名:
非法经营罪解析与预防
职务侵占罪解析与预防
行贿罪解析与预防
合规建议:
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第三方合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