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与量的战争》第二章 如何摆脱中国制造的窘境?



一个变革,就像一扇窗口。通过变革的窗口,我们不禁要问:“这能否变成机遇?这一新事物是真正的变革,还只是一时的潮流?”……如果你从一开始便将变革看作是威胁,你就永远不会有任何创新。


——彼得•德鲁克


管理的基本工作就是创建“有用的”和“可信赖的”组织,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用一些缺乏定义的大写字母进行组合,以逃避实际的繁重工作上,以及忙于使用技术方法去解决他们也不明白的“质量问题”。


——菲利普•克劳士比


历史走到今天,人们突然发现全球居然都不会制造了!于是,巨大的机遇摆在了“中国制造”的面前。好莱坞甚至用风靡全球的灾难片《2012》来预示“中国制造拯救地球”的情景,在影片结尾部分,代理指挥官看到如期完工的巨型方舟,惊叹道:“选择中国没错,交给其他国家不可能完成啊!”


是啊,历史把“质量复兴”的重任给了中国。然而,我们自己却要扪心自问:“面对机遇,我们准备好了吗?”


答案并不乐观,因为我们的确还没有准备好,不是物质上的,主要是精神上和理论上的。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大中型企业,还是从事实践和研究的个人,我们似乎都一时无法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眩晕中清醒过来,更无法找到并适应“做老大”的感觉,基本上是处在被动反应和摇摆不定之中的。这也在一定程度折射出“中国制造”所处的窘境。

上一条: 《质与量的战争》第一章 商人为什么要学哲学?

下一条: 《质与量的战争》第二章 奥运与“中国品质”的盛宴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